你想告別傳統職業,擁抱新職業嗎?
90後大學生李英傑就選擇了成為一名“智能製造工程技術人員”,這個職位是今年3月才被“官宣”的新職業,他目前供職於一家為企業提供智能製造解決方案的公司。
2019年12月,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(wenjuan.com),對1977名18-35周歲的青年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,96.1%的受訪青年直言如果有機會,願意去從事新職業。
近年來,隨著大數據、物聯網、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飛速發展,以及人口結構變化與快速老齡化對社會提出的服務新需求,數字化管理師、互聯網營銷師、健康照護師等一大批新職業湧現出來。
新職業的產生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結果,也帶來了大量的就業崗位。
2019年4月至2020年7月,人社部、市場監管總局、統計局三部門發布了3批共38個新職業。
從名單中不難看出,發布的新職業主要集中在互聯網/信息技術行業、製造業和生活服務業。
大數據、物聯網的發展,使傳統行業和數字技術在發展中深度融合,催生了數字化管理師、雲計算工程技術人員等職業;生產製造和建築領域的技術革新,產生了智能製造工程技術人員、裝配式建築技術等一批新職業;現代服務業的快速發展孕育出在線學習服務師、健康照護師等新職業。
新職業帶來了什麼?
>>>新機遇
新職業應社會經濟發展和需求而產生,是走在社會最前沿的事物,新事物代表著新天地、新機會,意味著全新的發展空間。往往,剛出現的新職業都會有較大的人才缺口。
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聯合阿裏巴巴釘釘發布的《新職業在線學習平台發展報告》顯示,預計未來5年,新職業人才需求規模龐大,預計雲計算工程技術人員近150萬、物聯網安裝調試員近500萬、工業機器人係統操作員和運維員均達到125萬……
>>>新選擇
去年3月,當“電子競技員”被認定為新職業時,很多人都直呼“沒想到玩遊戲也能成為一種職業”,電競其實早就被認為是一種運動,這不僅是官方為“電競”正名,也說明市場對這一職業有著極大的需求。
新職業層出不窮,讓求職者在找工作時擁有更多選擇,也給從業者的未來帶來了更多可能。
有人從小就有著“遊戲夢”,成為了一名電子競技員;有人大學期間利用課餘時間做視頻傳到網上,從一開始的“為愛發電”,到現在可以轉化為真實的收益……
許多新職業有工作時間和場地靈活、自主性強的特點,興趣、自由、多元成為越來越多的新職業的代名詞。
新職業的機遇怎麼抓?
>>>
就像“已轉正”為“互聯網營銷師”的李佳琦、薇婭,大多數人隻看到他們乘著直播的浪潮迅速成為電商主播界的“一哥一姐”,卻看不到他們背後付出的超凡努力。
機會是一方麵,自身的付出以及行動則是另一方麵。
在選擇新職業之前不要盲目跟風,不要隻看到很多人從事了某份工作後非常賺錢,或者聽到別人說這個工作又輕鬆、又高薪就輕易決定,職業選擇一定是根據自身情況,綜合考慮各方因素後再抉擇。
別人走的路,一定有他的獨特性,成功通常是機會和能力並行。
盲目跟風可能產生的後果是,由於對自身沒有足夠了解,從事工作後發現自己不合適或者興趣並不在此,會導致對職業產生負麵體驗,影響接下來的職業生涯。
>>>
在求職之前,先看看自己有什麼?興趣、專業、特長都是可以轉化為職業的方麵。
有人享受把自己喜歡的東西分享出去,同時大學就讀於藥學係,於是選擇成為一名藥品方麵的主播,既把興趣變成工作,也沒有拋棄自己的專業知識。有人擅長在線跟人溝通,特別能安撫人的情緒,正好適合在線學習服務師。
認清自己的優勢,了解自己的真實需求,才能在職業道路上越走越遠,越走越好。
>>>縱向打造硬實力
現在,社會對服務需求更加專業化,多樣化、個性化的社會需求使許多新職業在細分領域產生,社會分工也越來越精細化,新職業所要求的技能水平、能力素養不斷提升。我們一方麵要有全局意識,不要讓自己的思維、從業能力受到局限,另一方麵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能力,學會打造自己的硬實力,讓自己的能力縱向、垂直都有所發展,把細分領域做好、做出彩。
>>>
學習是把控未知最好的途徑。
如果你想要嚐試新職業,首先可以查找一下感興趣的職業是否有相關書籍可以參考,掌握必要的專業基礎知識。
同時,再看看有沒有認識的人從事這一職業,若能當麵請教學習是最好的。
- 上一篇:疫情下的就業季,這份就業“大禮包”特別暖心
- 下一篇:就業,輔導員有話說